葡萄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,其病因和类型众多,机制复杂,治疗棘手,被业界称为“眼科的硬骨头”。葡萄膜炎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已成为眼科领域的热点问题。下一期艾尔建眼科直播间直击葡萄膜炎最新进展,分享临床实用的治疗方案。
下面先来一起回顾26日叶晓峰教授的讲课精义。
小编帮你“划重点”
随着糖尿病人群的逐年增加,DME患病率也相应在升高,而多模式影像手段为DME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。
FFA:用于整体评估中央及周边视网膜血管状态,帮助诊断判断DME及DR的分期及分型。并强调了OCT-A今后的技术提升,有可能提供视网膜毛细血管层及深浅层血管丛的更多信息,但不能代替判断血管渗漏状态
OCT:量化DME,对于治疗效果起主要的研判依据,如判断治疗预后(SRF、IRC、DRIL、玻璃体*斑交界面、外层光感受器)
OCTA:可通过OCTA测量DME的面积,来指导anti-VEGF治疗;并能检测DME区域,微动脉瘤在深层血管的密度明显高于浅层血管,提示深层血管的微动脉瘤更相关于DME的发生发展等。
3月28日,艾尔建眼科直播间迎来“中国葡萄膜炎诊治第一人”,重庆医院杨培增教授作《葡萄膜炎的治疗》专题报告。如何根据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,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?葡萄膜炎以药物治疗为主,不同药物有什么特点,该如何选择?想要了解更多学术干货,敬请扫描